很多家长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情况:陪孩子做作业能够气出病,陪儿童识字需要很大的耐心。希望孩子每天都开心,但面对“我孙子3岁就认识600个字”“都说小学入学要看识字量”这样的话语,家长们又不希望孩子落后于同龄人,所以很多家长对这个困境纠结焦虑。
有人认为,早识字可以扩大知识面。但也有人认为早识字会让儿童在课堂上失去积极性,变得厌学。而且,儿童会更加关注文字信息,而忽略图片和声音。那么儿童识字什么时候最好呢?
什么时候识字最好?
0~4岁是儿童注重感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时期,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汉字识别是逻辑能力。如果父母过早强行看中认知和逻辑能力的发展,那么感知、情感和社交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可能在孩子小时候没有意识到,但到了中学的时候就会明显发现孩子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或许儿童识字能力强行提前之后,在入学之初就能看到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优势很快就会消失。决定儿童学习成绩的不是他提前学了什么,而是儿童的学习兴趣。
但是,如果儿童积极表现出对文字的兴趣,家长要积极回应,不要教条地认为孩子不识字就不教。年龄不是识字的门槛,兴趣才是识字的关键。比如,孩子对汉字感兴趣吗?会自己看书或杂志吗?喜欢用铅笔“写”东西吗?父母讲故事的时候,会用心听吗?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这些行为,家长开始儿童识字的训练,会事半功倍。
如何让儿童对汉字有感觉呢?
1、汉字配图画
识字跟背单词一样,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儿童识字兴趣降低,家长可以尝试在文字中加入图画,加深儿童的兴趣和印象。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图画来表达问题,比如市面上的象形识字卡。家长随机选卡认字,让孩子用想象猜猜这个象形字是什么,然后过渡到汉字。注意,不要强迫孩子理解汉字的意思。还可以使用刘小爱识字软件,动画更能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
2、日常生活、亲子阅读,尝试指读法
指读是指孩子一次指向一个汉字进行阅读,从而加强一个汉字和一个声音之间的联系。优点是可以结合声音和字形加深理解。通过音形义的匹配,可以提高儿童识字的效率。而且,用手指指点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平时逛公园、商场,一些标签招牌的字也可以指读给孩子。
3、孩子发问的时候要及时回答
一旦孩子对文字敏感,家长就会发现孩子经常指着一个地方问:“妈妈,这个怎么读?念给我听。”父母通常很乐意给孩子读,但孩子一次也不满意。他们可能会要求父母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读。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抱着“读给你听,你听不懂”的心态去回应。孩子可能对相似的字和同音字特别好奇,家长也需要及时回应,说明区别。
4.识字时不需要写作。
对于0~4岁的儿童来说,他们不能完全控制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因此,父母不必担心儿童的读写同步能力。2~3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爆发期。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谈,扩大他们的口语词汇量。
很多家长都以为,儿童识字得多,是智力的体现。识字量大的儿童在阅读理解上可能有优势,但这只是语言学科,并不能代表儿童的整体状态,综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都不一样,有的通过视觉,有的通过听觉,而识字量只是孩子不同学习路径下的表现,并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