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引发了许多争议,重点是幼儿园“高等教育”的弊端。有人说孩子们在幼儿园不应该学习课本知识。然而,当孩子进入小学,他们就进入了真正的学习阶段,有些孩子可能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此外,与孩子相比,很多家长也无法适应孩子的变化,甚至产生焦虑: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能否实现“抢跑”。
现在双减政策下来后,禁止了幼儿园小学化,严厉打击课外辅导班,作为家长怎样正确地“抢跑”呢?
自然是从“1,2,3”、“A, O, E”开始
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沟通,养成习惯。在生活中,幼儿园小朋友有需要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满足他们,比如随时喝水、小便。但小学就不同了,例如,一个班要35分钟,要求孩子坚持下来;教室秩序要求孩子们遵守。
小学一年级是零起点教学,教师会从最简单的“1,2,3”、“A, O, E”开始。这与幼儿园的学习跨度不大,更重要的是习惯的改变。
小学一年级开学两周后,重点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日常规范,如上课起立、问好、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等。同时,通过强烈的仪式感,让孩子明白他已经长大了,已经是小学生了。
大多数孩子适应性强,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并能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然而,有些父母太着急了。父母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受委屈,担心他们的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担心他们的成绩不会很好,其实这些家长的这些担心和焦虑是不必要的。
正确的“抢跑”是从远离手机,与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开始的。
毕竟小学不同于幼儿园,家长和孩子都有必要采取一些对策。好的开始会事半功倍,这是有道理的。一进学校,就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如何有一个“好的开始”,如何“赢在起跑线上”。
父母放下手机,孩子远离手机
孩子们上学的起跑线不妨从远离手机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当孩子远离手机时,他们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如果家长能够坚持和孩子一起读书,陪伴孩子成长,就会进一步“赢在起跑线上”。
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有限,阅读困难。这时,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读书,而父母的陪伴是他成长的“阶梯”:一方面可以增加他的识字量,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良好的阅读习惯。
识字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当他们阅读不认识的汉字时,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找到汉字推理的线索。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能力,即脱离了以符号为基础的简单的记忆方法,而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材料来解释新知识,使汉字在大脑中有意义。这就是我所说的“学习中的内增长力”,也可以理解为宝宝的“自学能力”。
从宝宝识字开始为培养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可以让宝宝看图识字,也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教宝宝识字。学习汉字不仅是要会认会读,还要会写会用,想要系统地教宝宝识字可以用识字软件,刘小爱识字软件有一套系统的汉字学习的体系并且可以让家长根据孩子自身情况进行复习的免费的识字软件。它的组词和造句环节也可以为阅读打下基础,这样亲子共读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双减”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减去家长的责任。家长不应“放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习惯养成,而应随时掌握,然后给予指导和关注。孩子的习惯比成绩重要,爱好比成绩重要。人生很长,所以家长不应该盲目的攀比,更不要在乎当下,而是应该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让他按照自己的天性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就是“成龙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