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早期就能轻松地识字。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实践,这不仅对学龄前或小学的孩子有意义,而且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我的孩子讲故事,我不是“讲”而是“读”。也就是说,不要把故事内容翻译成口语或“儿童语言”,要按照书中的单词逐字读给她听。
我想,对于一个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普遍”或“不普遍”对他来说其实是一样的。“狼慢悠悠地走着”或“狼在悠闲地散步”对刚刚学说话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觉得哪一个更难理解。他接受了我们最初灌输给他的东西。当一些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他们害怕孩子听不懂,所以没有必要把书面语言变成通俗的口语。就像从小说中文的人面对英语会感到尴尬一样,从小听英语的孩子听英语从来不会觉得困难。所以不用担心,孩子天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所以“读”或“讲”对他同样有吸引力。
阅读时,既要注意声音,又要注意情感。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发现“读”代替“讲”根本不会影响孩子的理解,而且还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长期坚持下来孩子说话的时候就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而且这样“读”下来很少有孩子会有想表达却不知道怎么说或说不出来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这让我相信了“读”的好处。然后更进一步,从用我的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变成用她的手指,我在旁边读。不管她指什么,我都读。孩子们逐渐理解了词语的功能,并将故事与文字联系起来。在她的眼里,言语并不空洞乏味。文字有内容,文字就是故事,有趣而生动。
同时,当我们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时,我们总是不失时机地给她看一些话。例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标志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当我们参观动物园的时候,我们一起读告示,然后我们找到了我们想看的动物。进入百货公司后,我们首先看着购物指南的标志,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养成了一看到单词就阅读的习惯。每次我带她坐公共汽车,她都会一路读着路两边的店名和广告牌,问我是不是认识这些字。我总是和她一起读那些标语,饶有兴趣地读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一起讨论。
当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对汉字的理解,当识字敏感期来临时,宝宝识字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3-6岁是宝宝语言发育的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汉字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用刘小爱识字软件科学系统地教宝宝识字,因为它是由专业的教研团队制作的免费的识字软件,里面的识字动画和组词、造句等都是用的书面语教宝宝汉字的运用,还有趣味的识字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宝宝高效识字。
当宝宝的识字量提高后,可以由妈妈读转变为宝宝自己读,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故事会把她吸引,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从那时起,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她读的书越多,认识的汉字就越多。
因此,我深刻地意识到,将学习汉字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容易学,成年人也容易学,而且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