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家长群里因为“鸡娃”这个词大家争论了起来,其中有一位家长讲述了自己被“鸡”的过程。是一位95后的年轻妈妈,在她5岁开始,就被父母安排了各种兴趣班,人生技能都快被安排满了,但是现在她却说:“我都被‘鸡’成这样了,并没有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啊”,这句话给在场的“鸡娃”家长们当头一棒,也让她退出了“鸡娃”圈。她上了那么多培训班,却唯独没有上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门,但现在却是以她最感兴趣的那一方面工作养活了自己。所以,你看“鸡娃”鸡到最后,拼的还是娃的主观能动性。
“鸡娃”家长,其实她们内心是非常的焦虑,于是将这种焦虑也间接地传递给了孩子。她们会给孩子报很多的培优班,会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了,她们更是事事让孩子去争第一。只是这样做就真的能够收获到一名优秀的孩子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相反很多孩子还会在这份压力之中,形成逆反心理。
朋友坐标深圳,孩子才4岁,各种培训班已经安排上了,3岁就能认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了,我家侄女还乐呵呵地看小猪佩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从“鸡娃”时期开始越来越远了。侄女今年3岁,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随着接触的同龄人越来越多,明显能感觉到侄女即将进入被“鸡”的状态。她爷爷奶奶的焦虑比我哥哥嫂嫂的还要厉害,爷爷很早就开始在打听哪家幼儿园质量好,周围的小区怎么样,奶奶就负责孩子识字方式,买识字卡片,挑选识字软件,打听兴趣班等等。
但是,这种强迫式的“鸡娃”到底值不值得?往大的方向看,大多数被“鸡”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能力还是很成功,但如果要将那些人的人生方式复制到侄女身上,我哥是不愿意的,他更希望的是侄女能够自由自在地活着。既然这样,他还会选择“鸡娃”吗?答案是当然会,会换一种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又能持续被“鸡”的方式培养孩子。首先是要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其次是“鸡娃”先自“鸡”,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好呢。
有两个孩子的妈妈称,在养老大的时候,没有让她做“鸡娃”,但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大却突然对她说:“还好妈妈逼我跳舞了。在班上,每个人都有一个才艺,会弹钢琴的,弹吉他的,跳街舞的,写作文的,画画的,写毛笔的。”现在小女儿5岁了,本算要让她做“羊娃”,身边的人很多朋友让小朋友学跳舞,学钢琴,学英语,写毛笔,学数学,学作文等等。都快被同化了,但最后还是觉得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喜欢学什么,就一定要让他坚持下去,不然的话这个学一下,那个学一下都是浪费时间。家长也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让他从小有自信心。
想起国外教育家评价中国教育:该学的时候不好好学,该玩的时候不好好玩。如果中国家长能够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再进行“鸡娃”式教育,是不是就能改变这种现象呢?